8.0
臣等謹按讀春秋畧記十二卷明朱朝瑛撰朝瑛於諸經皆有畧記已各著於録其所述瑕瑜互見不能悉底精粹惟此書與讀詩畧記較為詳晰允當其所採上自啖趙下及季本郝敬諸家之說無不備列而舊說所未盡復以已意折衷之大㫖主於因經以考傳而不肯信傳以害經故於三傳之可通者亦間從其說而其他則多所駁正中間如謂孔父之字嘉猶唐杜甫之字美以今証古殊為儗不於倫又力斥漢書五行志穿鑿傅㑹之非而於恒星不見一條乃引何休之說以為法度廢絶威信不行之象亦未免自相矛盾然其餘可取者甚多如論隠公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食乃三月非二月夫人子氏為隠公之夫人又楚人秦人巴人滅庸為窺伺周鼎又哀公元年改卜牛不復災以為天厭魯徳如此之類皆見?明亦說春秋家之有所心得者也乾隆四十二年三月恭校上
24
8.2
《战国策》,又称《国策》,为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原作者不明,一般认为非一人之作。资料年代大部分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料的记载。原书名不详,书中文章作者也不知是谁,成书推断也并非一时。刘向编撰后,删去其中明显荒诞不经的内容,按照国别,重新编排体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卷,分十二国的“策”论。内容以战国时期,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同时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一些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63
8.0
《清史稿》是北洋政府时期,经袁世凯批准,由赵尔巽为总担纲编纂的一部大型清朝历史史籍,因其未经总阅修订即匆忙付梓刊行,故曰“史稿”。参与该史稿纂修的工作人员,前后有300多人,编纂时间历达15年,最后成书536卷,800余万字。其中本纪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传三百一十六卷,以纪传为中心。所记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下至1912年清朝灭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历史。赵尔巽在《发刊缀言》中指出,本书是“作为史稿披露”的“急救之章”,并非视为成书“。
19
8.0
一卷。明史鉴著。史鉴,明成化间松陵人,别号西村。此编十记一卷,内容为:临平山、宝石山、参寥泉、鄂王墓、飞来峰、韬光、三天竺寺、风篁岭、灵石山、烟霞洞、石屋洞、虎跑泉、玉岑山、六通寺、南屏山、玉泉寺、紫云洞、西湖、银瓶祠、紫阳庵、三茅观、凤凰山、胜果寺、浙江潮。冷泉图题咏附之。此记为史谦游山水之纪述,其自故里启行,逾嘉兴,历石门、崇道,望见有临平山,故为首纪。十记各自为篇幅,相互衔接,以观潮终之。行文特别而有法。冷泉亭图,由当时同游的沈石田作。附同游者题咏,初藏灵隐寺,后归龚氏,复归谢氏,终没于兵燹。清代万樊榭下敬身诸人,题者甚众,丁氏刻《西村十记》,乃采录附之。
10
8.0
清赵曦明著,江阴抗清81天史实著作。1645年夏江阴人民为抵制剃发令,在江阴典史阎应元和陈明遇、冯厚敦等人领导下进行的反清斗争。因为前后长达81天之久,故被称为“江阴八十一日”。后全城殉国,无一人投降。清军折损三个王爷,大将十八名;参加攻城的还有后来晋封为亲王的博洛(清端重亲王)和尼堪(清敬谨亲王)、清恭顺王孔有德;清兵二十四万大军携二百多门大炮围城,一共损失的士兵有七万五千余人。江阴方面,守城八十一日,城内死者九万七千余人,城外死者七万五千余人,江阴遗民仅五十三人躲在寺观塔上保全了性命。
10
8.0
陳氏各族世代序齒字號簡錄 開浯世代通族序齒字號: 希仲康至 誠正脩治 振弘霸欽 延如君子 萬年 保其家邦 賢哲維世 侯伯公卿 綿翼基業 作述隆興 顯謨承烈 楫讓盛平 共四十六字 開山東江蘇世代通族序齒字號: 中賢昭允瑞承全道迺常, 世以為發守德樹邦家光。 開七美世代通族序齒字號: 賢世澤志平,享福萬年春。
9
8.0
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木有本而豐碩富麗,水有源而川流不息。人為萬物之靈,奈可忘其本乎?況且家之有承,族之有譜,猶如國之有史,故考世序,編造族譜,意義非凡也。 綜觀全國各姓皆有其族譜,本鄉呂姓也有之。陳氏族系源遠流長,為百家之大姓,在七美也不例外,若不自編族譜,當有愧於顏面矣。鑑於先祖開荒闢地之維艱,纂輯造冊之不濟,實難達成此願。據聞六世聽叔公曾倡議編造,也因資料難覓,考據艱辛,而不了了之。西元1969年,余學成返鄉,經七世文遠之指點與提示,方決心擔此大任。 本族自清朝乾隆年間(約1760年),由開基祖進公隨母自八罩遷徙至此,已衍傳九代,世澤衍昌,近達一千五百餘人,如今幹茂枝繁,分居各處,久而久之,難免足上手下,尊卑顛倒,親親之誼,視作路人,應修譜系,急於眉睫。 受命編造之初,實有做事起頭難之感,既無經驗又無助手,僅憑個人淺薄才能,造訪長輩年高者,口述經歷記載之;挨家逐戶啟視家神牌而抄錄之;藉假期赴戶政事務所參閱戶籍而彙整之。經多年的細按統系,得已成譜,足徵本宗族大小皆以稟賦慎終追遠、尊祖敬宗、團結和諧之美德;藉此寄望祖澤綿延、奕世隆昌;俾我世世子孫借鑑既往,策勵來茲,修己敦倫,繩我族戚;而能以此為榮,莫忘根源,共負光宗耀祖之大任;俾萬世而流芳,自強而不息。最後尚冀族中先進,匡持督勗;凡我族親,同心同德。是為序。
6
8.0
偕何君出尋房,因旅館太貴不能久居也。晚何君約至中國街便餐,遇江蘇胡君,安徵黄君字韻三同談,餐後何君有事歸,黄君送余囘寓,談至十二時方去。黄君深痛心於國力之不振,謂曾有一次在某校長宅内便談,某君發議验謂英人完全管理印度,美國人完全管理中國,則世界和平之日近矣云云。彼聞之腦欲裂,此印象終身不能洗去之也。 十一月二十一日 與旅館結帳,每日房錢六元,一出一入取行李開房門皆有小費,又喚汽車移居新租之房,一日夜所用多至十餘元,並未嘗購一切物也。新寓在乾德列(Chand ier)街八十八號,每星期租金七元,房東艾氏特(Tstay),六十餘之老處女也。卡傈第·简旅影阿饮输副品(Cauprigge)(司灵旅)有总(Haward)學,時間甚短,僅觀其建築與圖書館及博物院而巳。其氣象較舊,大概東美大學畢業院較為注重,畢業院中人數亦多,西美文化尙未建立,學生但求畢業於大學,故畢業院之人數較少,且其畢業 願深造者,更有多數赴東方入畢業院,所以東方之畢業院史為發達也。其著名學者之充大學教授者,亦以在東方者爲多,故文物上今日西美尙不足以與東美爭衡也。 末又至一德國博物院参觀,畢,何君送余囘寓,候黄君不至,偕何君同出餐。
6
8.0
《澎湖厅志》,清代澎湖厅地方志,由“金门文人”林豪编纂,初稿成书于光绪四年(1878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正式刊行;《澎湖厅志》亦为自《澎湖志略》、《澎湖纪略》、《澎湖续编》后,台湾清领时期最后一本澎湖厅的志书。 光绪十八年(1892年),因应台湾省设立“通志局”,时任澎湖通判潘文凤接获大宪(上司)命令,赴往台南海东书院取《澎湖厅志》文稿,并在澎湖乡绅蔡玉成处取得副本检阅;“金门文人”林豪再度获聘来澎主编厅志事宜,复请蔡玉成、黄济时参与协修,两个月后完成《澎湖厅志》删补,计十六卷,《澎湖厅志》稿件呈交予台湾巡抚唐景崧,唐景崧另命江苏举人薛绍元检修,删减成十四卷,顺利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正式刊行。《澎湖厅志》内容除〈卷首.皇言录〉之外,尚编有〈封域〉、〈规制〉、〈经政〉、〈文事〉、〈武备〉、〈职官〉、〈人物〉上、下卷、〈风俗〉、〈物产〉、〈旧事〉,及〈艺文〉上、中、下卷。
6
8.0
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蘇省江宁府(现在的南京市)地方志,【清]】蔣啓動等修、汪士鐸等纂。清·光緒六年刊本影印版《續纂江窜府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 十五卷,首一卷。清蒋启勋、赵佑宸修,汪士铎等纂。蒋启勋,字鹤庄,湖北天门人,曾任江宁知府、湖南衡永郴道。汪士铎(1802-1889),初名鏊,字振庵,号梅村,晚号梅翁,江宁人。道光举人。初治三《礼》,后精舆地学。纂有同治《上江两县志》等。此志踵嘉庆《吕志》续纂。其义例多以惜抱先生为准则,而补缀残缺。“天章”无可续,故去之。“驿递”改附“舆图”后。“军制志”一门,续增驻防标营、绿营之制及营汛各地,大异《吕志》。新增实政一门,详录同治三年以来江宁设吏治局、善后局等新型机构。“金石”《吕志》特立一目,而此志则列“艺文”一门之副。其甄采金石,具录全文,并附以考证。全志区分络引,体严法备,辞简意赅。有清光绪六年(1880)刻本、清光绪十年(1884)重印本。
5
8.0
《重刊江寧府志》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蘇省江宁府(现在的南京市)地方志,清·呂燕昭修,姚鼎纂。清嘉慶十六年修。清光緒六年刊本 全书共分二十一门,五十六卷。二十一门分别为:天章、舆图、疆域、分野、沿革、古今事表、山川、古迹、风俗、建置、祠庙、赋役、学校、武备、驿递、秩官、名宦、科贡、人物、金石、艺文。五十六卷分别为:卷一、二天章;卷三舆图、疆域、分野;卷四沿革;卷五古今纪年事表;卷六、七山水;卷八至十古迹;卷十一风俗、物产;卷十二建置(官署、城池、行宫、杂置公所)、卷十三祠庙;卷十四军事、卷十五赋役(粮运关税附);卷十六学校;卷十七武备(兵制、江防、马政);卷十八驿递;卷十九秩官;卷二十至二十四秩官表;卷二十五至卷二十八名宦;卷二十九至三十三科贡表;卷三十四至五十一人物(儒林、敦行、忠义、仕绩、文苑、隐逸、流寓、技艺、列女、仙释);卷五十二、五十三金石;卷五十四至五十六艺文,书首有序、凡例及目录。 《(嘉庆)重刊江宁府志》体例严谨,构架恢弘,在资料运用上考证精审、剪裁精当,行文简洁,纠正前志错误,补足缺失,削减繁复,为一部名家所修良志。
5
8.0
《續纂揚州府志》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二號,江蘇省揚州府(现在的扬州市)地方志,【清】英傑修,晏端書等纂,清·同治十三年刊本 同治续纂扬州府志,二十四卷。清方浚颐修,晏端书、钱振伦、卞宝第纂。方浚颐,安徽定远县人。进士,同治八年(1869)任两淮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晏端书,字彤甫,江苏仪征人。进士,翰林院编修,曾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浙江巡抚,署理两广总督。钱振伦,字愣仙,清湖州归安(今浙江吴兴县)人。进士,翰林院编修,国子监司业。卞宝第,字颂臣,江苏仪征人。曾任福建巡抚。此志始修于同治十年(1871),历三年书成。其志延用嘉庆体例,旧志为二十八门,略去《巡幸》、《建置沿革》、《分野》、《疆域》、《山川》、《都里》、《津梁》、《风俗》、《物产》等九门,其余多将嘉庆志卷目归并共分十九门,记述嘉庆十五年(1810)至同治十三年间史事。其志先对旧志阙失者加以补刊,后增新编,于每篇之首用夹注序记其接续原委,可为续志者之法。河渠一门,详述了嘉庆十六年至道光十三年扬州地区的河工成案,对其后的水利工程的增设改建及河官的改制亦附记述。事略志一门,记述了太平军在扬州的战事,捻军在扬州的活动,为研究太平天国、农战史提供了翔实资料。有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6
8.0
《揚州叢刻》共四十七卷,全三册,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三號,江蘇省揚州府(现在的扬州市)地方志,【民】李艾塘等撰,陳恒和輯刻,民國三十六年刻本。 本书是扬州著名文献的首次大规模结集出版,同时也是一部校刻俱佳的精品之作。全书共收扬州历代典籍二十四种,涉及扬州历史、地理、名胜、文学、水利、风俗等方方面面。包括清李斗《扬州名胜录》、焦循《邗记》、吴绮《扬州鼓吹词》、王秀楚《扬州十日记》、阮先《扬州北湖续志》、董伟业《扬州竹枝词》等。其中有不少是稀见版本,保存了许多珍贵资料,至今该书仍为研究者所重视。
7
8.0
《同治徐州府志二十五卷》清‧朱忻修,劉庠纂,清同治十三年刊本。江苏省徐州市地方志,设目二十五,每卷一目,依次如下:宸翰、舆图、晷度表、沿革表、纪事表、职官表,爵封表、选举表、人物搜古表、舆地考、山川考、田赋考、河防考、祀祠考、学校考、建置考、兵防考、古迹考、经籍考、碑碣考、宦绩传、人物传、列女传、志余、叙录。同治徐州府志将古籍中出现的有姓名无事迹的乡人列为一表,曰:人物搜古表,瞿宣颖誉此为“特创之格”,并曰: “用此法以驭史传之繁,可以省文博载也。
6
8.0
《苏州府志》一五三卷,序图一卷,清‧李铭皖等修,冯桂芬等纂。清光绪九年刊本。 苏州方志以《苏州府志》命名而传于今的,共有5部:明有卢熊的《洪武志》,清有卢腾龙的《康熙志》,习嶲的《乾隆志》,和相距仅隔49年的石蕴玉纂的《道光志》。冯桂芬的《同治志》是最后一部。 冯桂芬(1809—1874)晚清思想家。字林一,号景亭。江苏吴县人。道光十二年(1832)中举人,为江苏巡抚林则徐所赏识,遂拜林氏为师,助其校书。道光二十年(1840)中一甲第二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顺天乡试同考、广西乡试正考官。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占南京,奉诏于苏州举办团练。十年,太平军克苏州,遁居上海。同治三年(1864),协助李鸿章在上海设立广方言馆,招收14岁以下儿童入学,研读外国语言及自然科学,以“求博通西学之才”。他的所作所为,深得李鸿章赞许。同治八年,战乱平定后,复以耆旧归宿故乡,开始主持家乡方志《苏州府志》的修撰。 粵惟神禹治河分九州,吴為《禹貢》揚州之域,常磨焗斗牛之位,列婺女星之分野。自泰伯端妄開,吴以禮谦立國。玉言子北學於孔子,而仁義道德ミ说益浸淫而充物。周秦迄与由國而郡而州而軍而而府,唐宋列扵紧雲。其地襟ミ江,帶五湖,东枕大海,衣冠文物財賦之雄,為東南一考。會同治十三年,余奉命来梅吴中……
6
8.0
《京口山水志二十卷》清‧杨棨撰,清道光二十四年刊本 。镇江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别名:宜邑、朱方、丹徒、京口、润州、南徐州),有着极其丰厚的文化积淀。春秋时称为“朱方”,三国时为“京口”,南朝宋在京口设“南徐州”,隋统一后改置“润州”,镇江之名自北宋至今,民国时期为江苏省会! 京口江山稱天下第一,向無專志。《南徐州記》《京口記》其書并佚。歴代圖經屢修屢變,小姑彭郎臆說浸多,此山水志之所以作也。首序郡邑山水,以邑爲次,一切建置以及藝文,分列各山水下,無可列者,附錄於卷未。四邑之中,徒邑獨詳,予生其間,見聞較悉之,故識圎偏隅,猶復未能周知,殊媿孤陋,匡予不逮,以俟博雅。道光甲辰小至日,楊棨。
6
8.0
《淮郡文渠志二卷》清‧何庆芬等辑,清同治十一年刊本。 淮安于秦时置县,有2200多年建城史,境内有“青莲岗文化”遗址。曾是漕运枢杻,盐运要冲,驻有江南河道总督府,漕运总督府,历史上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南船北马交汇之地”,有“中国运河之都” 的美誉,中国大运河淮安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文渠是贯通淮安三城(旧城、夹城、新城)的一条河流。千百年来,它孕育着淮安多少风流人物,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周总理生前接见淮安县委领导,在回忆童年生活的情景时说:“文渠呢,还有水吗?”“有,要整修。”“小时候,我常从勺湖坐小船,过北水关,到河下去玩。河下那时候可热闹呢!”文渠同推安城池一样,同样是淮安古代文明的象征。《淮郡文渠志》较详细地记载和反映了淮安文渠的发展概况。
6
8.0
《吴郡志五十卷》又称作《吴门志》即南宋平江府志,是宋代范成大撰地方志,明绍定二年重刊本。吴郡今为江苏省苏州市。 苏州为我国历史名城之一,自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建城,迄今已有近二千五百年的历史。秦统一后,以吴越地为会稽郡,治于吴,汉改为吴郡。三国至六朝时,建制常调整。南陈时为吴州,隋平陈,改名苏州。唐同光二年升苏州为中吴郡,北宋开宝八年改为平江郡,政和三年升苏州为平江府,南宋因之。 《吴郡志》共五十卷,采门目体,分沿革、分野、户口税租、土贡、风俗、城郭、学校、营寨、官宇、仓库、坊市、古迹、封爵、牧守、题名、官吏、祠庙、园亭、山、虎丘、桥梁、川、水利、人物、进士题名、土物、宫观、府郭寺、郭外寺、县记、冢墓、仙事、浮屠、方技、奇事、异闻、考证、杂咏、杂志等三十九门。艺文未列专门,而是将有关内容分附各门之下,此法后人多有仿效。为突出地方特点,将虎丘单立一门,与山并列,开方志门目“升格”之先河。
6
8.0
《如皋县志二十四卷》清嘉庆十三年刊本。二十四卷,附录一卷。清杨受廷、左元镇等修,马汝舟、江大键纂。杨受廷,山东历城人,进士,嘉庆六年(1811)知如皋县事。左元镇,河北河间人,乾隆举人,曾于嘉庆十年、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四任如皋知县。此志始纂于嘉庆六年,成于嘉庆九年,十三年时由继任知县左元镇刊行。所记下限至于嘉庆九年。 志首列序文二篇、凡例、编纂姓氏。 卷一至三为星野志、疆域志、建置志; 卷四至五为赋役志; 卷六至十二为物产志、盐法志、方俗志、学校志、典礼志、军政志、秩官志; 卷十三至十四为选举志; 卷十五为名宦志; 卷十六至十七为列传; 卷十八至十九为列女传; 卷二十至二十一为艺文志; 卷二十二至二十四为古迹志、祥祲志、别录志; 附录旧志序。 此志体例踵乾隆郑志,然也不为苟同。星野一门,旧志泛引诸书,此则仅遵《一统志》及《明史》,据江宁所辖州县,定如皋为斗度,较为明确。盐务乃如皋之首要,故盐法一门自盐课以下,凡列子目十三,记载甚详,足资考证。有清嘉庆十三年(1808)刻本。 如皋(旧称:雉水、东皋、雉皋)已有1600多年建县史,有文字记载历史约2500年。1991年2月6日,如皋撤县建市(县级市)。如皋市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如皋人古来多长寿,百岁老人频出,被国际自然医学会评为世界六大长寿乡之一
6
8.0
《松江府志八十五卷》松江府(今上海地区)的地方志。清‧宋如林等修,孙星衍等纂,清嘉庆二十二年刊本。 松江之建置,始于唐玄宗天宝年间的华亭县,明初洪武年间改为直隶府,领华亭、上海、青浦三县,为江南缴税大区。《松江府志》最早撰写于元朝,如张之翰有大德《松江郡志》八卷,南宋时还有杨潜撰绍熙《云间志》三卷。 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春申君的封邑,故别称申。晋朝时,因渔民创造捕鱼工具“扈”,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称为“扈渎”,后又改“沪”,故上海简称“沪”。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把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批准设立上海县,标志着上海市建城之始。
6
8.0
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县志》六十四卷,清光绪五年刊本。 由清何绍章、冯寿镜修,吕耀斗等纂,杨履泰等分纂协修。光绪五年(1879年)刻本,60卷首4卷,记述秦汉唐宋以来古史脉络,着重记录了清代,特别是《嘉庆丹徒县志》以后80年的历史资料。全志分舆地、河渠、食货、学校、武备、职官、选举、人物、艺文、杂缀十个大目,与嘉庆志大体相似。 该志书成于晚清,笪远毅认为,“该书源流有自,沿袭前代志书体例,门类设置完整。材料安排匠心独运,穿插呼应,井然有序;取材广泛,不公官私,上自正史、政书,下至笔记、家乘,择善取用。所选材料,标明出处,视需要加以注解说明,力求信而有征。”
6